首页 >  动态 >  详情

新婚妻子遭全家“虐待”,丈夫却不理:她的“报复”,点醒所有人

2023-02-20 06:13:18来源:张德芬

许多家庭关系都有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:


(资料图)

父母与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锅米饭,你中有我我中有你。

这种黏糊的亲近感,有时候令人觉得享受,有的时候却令人痛苦。

其中痛苦最大的来源,是我们的个人意愿与父母的期待发生分歧。

当这种情况发生时,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?

电视剧《媳妇的过渡期》中的新婚夫妻,就在隐忍与爆发中,给出了最好的答案。

隐忍与妥协,只是在回避问题

刚结婚不久,就赶上了婆婆的生日。

婆婆多番强调不用准备,但思林为了讨她开心,趁全家睡觉的时候,悄悄早起做了一大桌子早餐。

期待得到婆家夸赞的思林,却被指派了更繁重的工作——

老公的家族非常传统,马上要到爷爷的祭祀仪式,需要准备很多餐食。

思林发现,整个家族所有的男人都是饭前聊天,饭中喝酒,饭后瘫倒,什么活也不干;

而所有的女人都是在饭前忙碌,饭中挤在另一个小桌吃饭,饭后洗碗,一刻不得闲。

明明屋里喝酒吹牛的男人们才是爷爷的血亲,自己是新媳妇,与老公的爷爷素未谋面,可辛苦的却是自己。

委屈,疑惑,不甘,逐渐在思林的心中发芽。

但思林什么都没说,她觉得这样会遭到长辈的斥责,显得自己“不孝顺”,因此选择继续扮演乖巧的儿媳。

然而换来的结果却是公婆的变本加厉,受公婆的影响,老公也越来越像个“巨婴”。

只要思林加班不回来做饭,老公就点外卖凑合,甚至吃过的空盒子也不会顺手丢进垃圾桶,而是等着思林加班回来收拾。

一次吃完饭,思林提出自己要出差一段时间,不料婆婆表现出极大的失望:

“女人结婚后就要以家庭为中心,你出差了具英没饭吃怎么办?”

思林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:自己一味的牺牲与顺从,却换不来家人的理解。

很多时候,我们都是思林。

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,会多多少少选择自我牺牲,以求达成皆大欢喜的结局。

可每一次的忍,都是对对方践踏自己边界的允许。

当我们把父母的期待,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,把自己的人生与父母的人生混为一谈,就会像两代人在争夺“精神领土”,当你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,痛苦必然随之产生。

我们到底该“割地赔款”,还是该“揭竿起义”?

痛苦的感受,也许源于你正在代替父母受苦

牺牲自己的感受,去换取父母的满意固然会带来痛苦,可所有的痛苦背后,都是有利可图的。

思林半夜起来为婆婆准备庆生,只是为了得到长辈的称赞,在“被认可”的过程中,证明自己是个“好媳妇”。

这是妈妈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教诲:要维持家庭和谐,要做个好媳妇。

那是因为她自己是单亲妈妈,向往完整的家庭生活,于是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了思林。

思林结婚后,妈妈想要给她送泡菜,却只敢放在门卫就走,害怕自己去女儿家会惹女婿不开心。

在妈妈看来,女性让丈夫开心,就是最大的职责。

思林的婆婆也是这样的传统女性,一生都围着灶台,伺候老公和孩子的一日三餐。看到他们没有自己的照顾,就生活无法自理的样子,她会非常有成就感。

“照顾好家人”是妈妈和婆婆感受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,脱离了家庭他们无能为力,所以,只能把无力感投射给下一代。

看到思林按照自己的标准成为一个好媳妇,她们就会感到满足。

“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”是妈妈和婆婆要承受的痛苦,是她们该面对的人生课题。

许多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时,就会不知不觉通过操控子女行为的方式,潜移默化地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进行转移:

把自己的人生期待,强加给孩子,并且以此来作为认可孩子的标准。

作为子女的我们,如果无法区分自己与父母的人生课题,往往也会陷入混乱——让父母满足是彰显自我价值感的体现,但是这又会让人失去自我。

这种混乱的痛苦,其实是我们在代替父母受苦,代替父母解决他们的人生课题。

当你舍得让父母吃苦,改变就会发生

背负父母的痛苦,会不断压制自我的天性,当自我无路可退,冲突便避无可避。

在一次中秋家族聚会中,饭后一堆男人坐在沙发上,让一个小女孩学习擦桌子,并对她说:

“多干活将来才好找婆家。”

那一刻思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压抑的情绪呼之欲出。

回到家里,婆婆发来信息让他们晚上过去吃饭。

思林忍不住对具英抱怨说: “去了还要继续做饭,还不如在家休息。”

听了思林“不孝顺”的言论,具英非常愤怒地摔门而去。无比疲惫的思林,看着老公的背影,更是委屈不已。

她觉得具英越来越像公公,每天只知道瘫在沙发上;而自己越来越像妈妈和婆婆,每天围着灶台打转。

为了找回自我,找到自己步入婚姻的初衷,趁着休年假的时间,思林关掉手机,回到和老公定情的地方,回顾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。

在思林“出走断联”的这段时间里,具英发现:维持家中每日的整洁,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。

看到父亲瘫坐在沙发上,抱怨着“如果思林来了就有人做饭,不用点外卖”的时候,具英终于意识到:一直以来,思林都被迫承受着家人的期待。

于是平生第一次,具英大声斥责了父母,出门寻找妻子。

在旅途中,思林终于想起:自己向往的婚姻是干净纯粹的,没有那么多人参与的。 而她婚姻的不幸,正是复制了妈妈和婆婆传灌输给自己的模式。

而在做好媳妇前,她首先应该是自己。

在寻找思林的过程中,具英反思自己为什么对妻子发火。他想起小的时候,看到大嫂因为不做家务惹妈妈生气的时候,暗自发过誓:

将来自己娶媳妇一定不会惹妈妈生气。

我们很多人也一样,长大的过程中,见过父母的悲伤,所以想要疗愈父母,仿佛自己努努力,就能缓解父母的痛苦。

而现在,具英终于知道自己对父母的顺从,给妻子带来了巨大的疲倦与困扰,影响了自己婚姻的稳定。

找到思林后,他第一时间承认了错误,他们彼此约定,在父母面前,要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回到家,思林就收到了出差的通知,日期与公公的生日相撞。这一次思林不再担心婆婆的生气和指责,说明了情况,坚定地表达了出差的决心。

因为她终于明白,这并不是她的错,她不需要为此感到愧疚。

她有自己的人生要追求,也有自己婚姻的意义需要坚持。

勇敢表达了自己需求的思林,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,事业和家庭都收获了自己期待的圆满。

做好课题分离,回归自己的舞台中心

思林的故事结束了,而现实中的生活是一部没有彩排的连续剧,想要收获精彩,必须学会站定自己的主角位置,警惕父母的痛苦将自我剥夺。

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课题分离,回归自己的舞台中心。

其中,这两点是核心要去解决的问题:

第一、分清什么自己的事,什么是父母的事

当父母要求你做某件事,比如找工作、结婚、生娃等,不满足他们的期待,他们就会进行“贬损”、甚至“威胁”,这种情况发生令你感到为难时,你就要拎清各自的课题:

“对子女有期待”——是父母的课题。

“如何面对父母的期待”——是子女的课题。

把彼此的人生任务清晰地摘出来,才能避免去承担父母的那一部分痛苦。

第二、发掘自己的课题,并对之负责

当我们一直在承担父母的痛苦时,其中一定也有我们自己无法面对的问题。

比如:无法面对父母的期待,无法面对别人的评价,无法面对自己的愧疚感等。

而这些“无法面对”,到底来源于哪里?

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、应该解决的课题。

当然,在你进行课题分离的过程中,父母失去了“情绪拐杖”,他们的无力感无处发泄的时候,他们也许会痛苦,会指责我们。

我们不必有太多的愧疚感,父母有父母的命运,家庭有家庭的因果。你可以对父母说:

——爸,妈,这是你们的人生课题,还需要你们亲子去处理,现在我把它交还给你。

——我有自己的人生,也有我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。请放心,我的人生,我想自己来掌控。

如果无法对父母当面说出,你可以找一个安全的环境,闭上眼睛想象父母的样子,在心里对他们说出这些话,说完深呼一口气,将父母压在自己身上的担子卸下。

尊重他人命运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
舍得让父母吃苦,将属于他们的人生课题交还,也许是我们走出原生家庭最重要的一步。

策划 | 秋秋

编辑 | 秋秋

关键词: 越来越像 这种情况

[ 相关文章 ]

今日报丨【328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理财产品】2月17日,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2年)显示,从代销渠道拓展情况来看,2022年理财公司理财产品由母行代销金额占比整体呈现下降态势。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,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逐步上升,12月有328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,较1月多出212家,可以看出理财公司正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。(21财经)

【328家机构代销理财公司理财产品】2月17日,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(2022年)显示,

2023-02-18

[ 相关新闻 ]